为提高威廉希尔师生人文素养,构建和谐校园文化,10月29日,晚6点30分,明德讲坛第47期马化腾教学楼刘炽平报告厅举行。本次受邀的讲座嘉宾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(二级)、博士生导师、珞珈杰出学者麻天祥教授,他以“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生观塑造”为题,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。
讲座由校党委书记陈祖亮教授主持。参加讲座的有党群工作部王桂红部长,通识教育课部主任何捷一教授、李运祥教授、卢厚家教授、吴燕妮、伊伶俐老师等以及近500名学生。
陈书记首先较为详细地向老师和学生们介绍了麻天祥教授,并代表学校对麻教授能够受邀到学校来进行讲座表示感谢!会场师生也报以热烈的掌声。
麻教授在讲座开场中就直奔主题:“生死观是人生观的根本。”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死观的分析阐释,帮助我们塑造正确的人生观。
麻教授钟气十足地激情诵读了“生当作人杰,死亦为鬼雄”,“人固有一死,或轻于鸿毛,或重于泰山”,“人总是要死的,但死的意义总有不同,为人民利益而死,就比泰山还重。”向同学们讲述了流传千年,发展成为普遍的舍生取义生死观。生死是人类最大的悖论,人们既有生死感怀,也有对生死意义的不断追索。对于生死,无论是豪情还是幽情,都反映了人们对生死问题的深切关注。
“生死的关注,不是对死的默念,而是对生的沉思,生死观常常决定着其他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。”麻教授通过对马克吐温《生命的五个恩赐》的讲述告诉大家,“寓言里的生死具有盲目性,不可选择性,孕育着愚昧和虚伪,这不是一个积极的故事,却告诉了人们生死的必然,对于人类而言,不是死的恐怖,而是生的迷茫。这样的思想就类似于佛家的无明缘起的观念。”
不光如此,佛教,道教思想的潜移默化,又使得生死观念莫衷一是,呈现出多元的色彩。麻教授分别讲述了道教,佛教,儒家的生死哲学,儒家重死,道家重生,而佛家力图超越生死。强调了儒家是积极的入世文化,但其因为所欲有甚于生者,从而有无求生以害仁,有杀生以成仁的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;佛教善谈生死,用生死观对人们洗礼,从而达到生死释然,无私无我,超越利害得失,自由而洒脱;道家重生,在生命哲学中也焕发异样的光彩,道家重生也并非不顾正义而苟活,人生天地之间,若白驹过隙,忽然而已,道家是对死亡有豁达的态度,从而不畏死,而重生。
麻教授通过深入浅出的阐述,使我们受益匪浅,他同时强调:人贵在自得,且强调了知识和真诚的重要性。只有这样才能在生死观、人生观中求得真谛。
在讲座现场麻教授还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。有同学问道:“儒家重生,道家重死,这样绝对矛盾的观念是如何共同发展数千年的呢?”
“首先不论是儒家道教佛教的生死观,人生观,都是传承千年没有淘汰,所以它有积极向上的一面,对人有好的引导作用。所谓不同只是看到角度不同,儒家重死,道家重生,二者似乎截然相反,针锋相对,其实不然。儒家重死的意义在于为了正义舍生忘死,重视名节,而道家也认为是名节为草芥,才能长生久视,同样也是生命哲学的真谛。”麻教授笑着这样回答。
摄影者:学生宣传部
讲座最后,校党委书记陈祖亮进行了总结讲话:“麻教授通过对儒道释三家生死观进行分析,向我们传递了不同的人生观概念,可能大家听完讲座就能掌握大概,但是要深入理解还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,总结反思,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。”讲座在热烈持续的掌声中结束。